伟人要求陈毅等六人必须团结!到底谁不团结?怎么形成和解决的?
关于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明确要求“陈毅等六人必须团结协和”,“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坊间总是有各种不同的揣测和解读。为深化这一问题研究,厘清到底是怎么个不团结协和,帅克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一解读分析:①到底是谁与谁之间不团结协和?②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不团结协和?③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不团结协和?供军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参考和指正。
第一,到底是谁与谁之间不团结协和?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伟人在这封电报中,明确指出的不团结协和的是哪六人呢?他们分别是: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华中分局组织部长曾山,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华中军区副政委兼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
透过这六人名单,我们不难发现,除陈毅是山东野战军的,另外五个人都是华中军区的。那么这个不够团结协和也便泾渭分明,主要就是陈毅与华中军区的那五个人之间的不团结协和问题。
实际上陈毅与另外五人的这种不团结协和,早在一年前就埋下了伏笔。主要就是1945年12月关于打高邮和陇海路战役时,双方意见不统一。战后张鼎丞、邓子恢等人便给中央军委上过电报,明确表示对陈毅的一些决策,包括王必成纵队的使用等问题表达了不满。而解放战争开打以来,关于用兵方向、用兵重点等问题的争执,更是使陈毅与另五人之间的这种不团结协和进一步发展,以致于到了伟人专门就六人之间的团结协和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第二,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不团结协和?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陈毅与张鼎丞、邓子恢等五人的不团结协和,主要是因为工作上的事,并不是什么个人之间的矛盾问题。除上面说的打高邮和陇海路战役意见不统一外,这次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这种不团结协和有所加剧。
一是关于打苏中战役问题。陈毅主张华中野战军开到淮南实行外线出击,而以华中军区的粟裕等人为首则坚持实施内线歼敌。特别是在关于淮南五旅是否东调参加苏中战役问题上,双方各不相让,各执一词,争得很是激烈。
二是关于打泗县问题。当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等人决定打泗县时,抗战时便在淮北工作多年,对泗县守敌桂系第七军部队的战斗力比较了解的邓子恢等人,便建议陈毅不要打泗县。结果陈毅和宋时轮坚持打。最终泗县打得很不理想,山野主力八师伤亡惨重,导致士气极为低落。
三是关于两淮失陷问题。张鼎丞、邓子恢等人认为,陈毅在淮北被敌人拖住,空与敌人周旋,做了不少无用功。关键是山野数万人被敌人的佯动所迷惑,让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钻了空子突袭两淮。面对两淮极为严重的战局,华中方面的几个领导人认为陈毅支援不积极,致使丧失战机,最终导致两淮失陷。
泗县、两淮失利,把华中军区的几位领导人对陈毅的不满推向了极致。战后邓子恢、张鼎丞、曾山三位中央委员一级的大佬,联名给中央上了一封秘密电报,这样直白地表示:“我们对陈此部署决不同意,对陈这几个月在华中指挥亦深表不满”,“我们曾两电建议不应攻泗(县),陈决心不变,又不亲自指挥,而把如此重任给宋(时轮)一人主持,结果8师、9纵损失甚重,情绪降低”,“这些连续的失利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
尽管党内主张批评与自我批评,允许表达不同意见,但邓子恢、张鼎丞、曾山作为中央委员一级的大佬,竟联名向中央给陈毅提这样严重的意见。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团结协和问题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第三,到底是怎么解决的不团结协和?
一是靠中央从组织层面上对几个人提出明确要求来解决团结协和问题。
针对陈毅与邓子恢、张鼎丞等五人不团结协和问题,毛泽东主席在1946年10月15日的那封著名的电报中明确指示:“陈、张、邓、曾、粟、谭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六个人不和,且这六个人中有五个是中央委员、一个是候补委员。那时候中央总共才有七十多个委员和候补委员。关键是这个不团结协和势必影响整个华东战略区的工作和打仗问题。因此,毛泽东主席索性在电报中直接点名、直接提要求。这对六人必须保持团结协和无疑是一个刚性的约束。
二是靠陈毅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诚气魄做检讨来解决团结协和问题。
既然不团结协和主要是五人针对陈毅一人,因此,陈毅的态度如何,对六人团结协和问题显然影响最大。于是,我们看到,陈毅以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诚、胸襟和气度,首先带头进行自我检讨。他甚至还亲自给泗县伤亡惨重的八师写了一封信,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鼓励士气。这为八师很快满血复活,重新投入到宿北大战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我们说,陈毅与邓子恢等五人,主要是因为内外线作战、用兵重点、指挥打仗等工作上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而陈毅又是这五人的老领导,以他的主动检讨和放低姿态,这对五人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所以,陈毅的做法绝对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行为,为六人恢复团结协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靠两个野战军合并形成一个战略拳头来解决团结协和问题。
华中野战军的部队主要是新四军出身的部队,山东野战军的部队既有原新四军部队也有原八路军部队。尽管从指挥建制上讲,华中野战军受陈毅节制,但两个野战军毕竟各自遂行独立的战略任务,有一个相对的独立性,这就势必有个从各自野战军角度出发和站位的问题。而两个野战军一旦合兵,则势必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战略拳头。
最主要的是,陈毅与另外五人全都是新四军出身,陈毅长期担任他们这些人的老领导,彼此都知根知底。有矛盾意见是正常的,只要坦然面对没有什么不好解决的。而战略性的合兵成为真正的一家,这本身便为解决六人之间的团结协和问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四是靠“战役指挥交粟负责”以打胜仗的实践来解决团结协和问题。
战争年代,有了矛盾问题和团结协和问题,打胜仗往往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打仗是主责主业主线,这个纲一旦拎起来,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看, 陈毅与邓子恢等五人不团结协和,归根结底便是因仗打得不好而起争执。所以,主席这次明确“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无疑抓住了六人不团结协和的纲。为了使“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得到更好的落实,主席甚至在宿北战役的筹划上,别人的战役计划方案他一概不理,两次特别明确要求“届时请粟提出计划电告”,“望粟即日北返,部署宿沭作战”。
自此之后,我们看到“在陈统一领导下,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后,迎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一个个大胜。我们看到的是华野六人不团结协和问题也通过这一个个大胜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瞭望中国抗战#
广升网配资-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配资门户首页-现在股票配资什么公司比较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